在日本书法叫什么?
题主所提到的日本汉字书写方式,我们一般称为“楷书”或者“真书”,这种字体的发源及发展跟中国的楷书一脉相承。但发展到了日本,由于语言(日语文字体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的楷书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我们可以把中文里的楷书和日语里的楷书进行一下对比。
中文的“楷”字在日语中写作“かい”;而日文的“楷”字写作“さいこう”,读音和中文类似。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相近,但是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的来源都可以追溯到老日本人的“楷书”学习之路。 众所周知,日本最早的文字是仿照中国汉字写的,也就是所谓的“汉文”。日本人称他们自己的文字为“汉字”或“简体字”,而中国学者一般则认为它们是“繁体字”。无论是“汉字”还是“简体字”“繁体字”,这些名称都只能说明现代汉语书面书写系统的特征,并不说明古字的性质。
在东汉末年(公元三世纪),汉字已经发展出了很多笔画,如横挑、竖挑等,这些笔画的出现为书写便捷提供了条件。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不同笔划字形的需要,汉字的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同时,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在书写的时候也会根据字形将相同的字体放在一起。就这样,以楷书为代表的汉字字体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因为时代久远和史料残缺等原因,人们已经难以找到早期草书写法的依据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楷书最早的形式应该是魏碑刻石和文字学家所描绘出的样子——所谓“魏碑”。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五代,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是文化却在高速发展。除了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和道教思想的普及以外,以楷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日本的文化在这期间大量涌入,包括汉字、儒学甚至诗歌散文等等,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中国的楷书。
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和中国文化在日本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本人在临摹和学习中国书画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首先,日本人学习中国楷书主要凭借中国古籍中的插图和中国人创作的书法作品,但由于这些书籍和作品大多是从唐朝中期以后形成的,且多为毛笔行草书写而成,因此日本人在模仿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带上了自己特有的印记。其次,日本人学习汉字一般是看着写有汉字的木简或纸片进行的,这与中国人看书写字用的是毛笔有很大关系——日本人没有在中国古代书法家作品中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尽管有不少日本人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笔法,但也只学到了些皮毛而已。
真正的楷书教学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著名文人董其昌写了一部名为《书艺社》的作品,里面讲解了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这部作品对日本楷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日本历代书法家都对楷书有所贡献,但真正让日本楷书大放异彩的是近代大家林散之。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日本的楷书已经发展出独特风格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唐代笔法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两点吧。一是尊重传统文化,二是因为写好楷书确实不容易。不管怎么说,能够把中国书法练好都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