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偏差值是什么东西?
先简单解释下什么叫“偏差值” 假设从1到200的学生里随机挑出10个人做测试,以分数来表示这10个人的成绩(比如75分代表在全体里排第75名)。 然后计算出平均成绩(这里假定平均成绩等于中位数,其实略高于中位数一点,算出来的结果会更准确点),假如是89.5分。 再统计每个学生的成绩(分数越高越优秀) 然后求出每个学生的偏差值 可以看出来,这个同学的偏差值为64,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而那个同学的成绩比其他人都高很多,所以他的偏差值也自然很大(这里为了便于观察把偏差值都除以3)。 下面开始说正题。
在日本,学生报考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时候,大部分大学除了看考生的分数外,还会看考生高中时候的偏差值。那么为什么学校要考察学生高中的偏差值呢? 因为高考改革后,江苏、浙江等省份采用了“选考”的模式,也就是学生要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这几科里任选3个来考,这样就会使得部分原本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为选了适合自己的科目而取得了不错的分数和排名。 那对大学招生来说,怎么知道这个考生到底是“选得好”还是“学得好”呢?通过他高中时候的偏差值就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来。 举个例子,甲同学考了600分,乙同学考了601分,两人的偏差值都是10。但是甲同学高中时候的偏差值是15,乙同学是高二的偏差值只有8。虽然两人高考成绩差不多,但是在选择大学上,显然甲同学会有更多的选择性,因为他在高中时候的基础就比较好。
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既然能通过高考看出学生的“选得”好不好,为什么还要关注他的“学得好”不好呢? 其实,不管是“选的好”还是“学的好”,最终都是为了高考的分数线,学校只要知道了这两个数值,就可以大致得出这个学生的水平。 但是,“偏差值”能够较为科学的反映出这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因为在高考这个选拔性考试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成绩好的可能偏科,成绩差的反而各门课程都比较均衡。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看成绩的话,会比较难以判断一个学生真正的水平。 而用偏差值就能很好的体现。
总之,不管怎么说,现在的高考模式仍然是“一考定终身”,同学们还是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考试,努力提高自己各科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