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书院是中学?

刁文燕刁文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香港没有“大学”,只有“院校”(institution),而所有院校都采用英文名称——虽然它们的官方中文名称是某“学院”、某“大学”或者某“专门学校”。 香港的中学教育体系非常完整和发达: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每年10月入学考试决定升学。一般学生考进中学,就会选择继续读下去直至高中毕业;少部分成绩特别优秀或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跳级并提前毕业。绝大多数的香港中学生都是15-18岁。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全港学童都是统一使用英文教材和教育模式,随着汉语课的增加才逐渐区分中、英文学校。到了中学阶段,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优异并且有恒心坚持修读更高深课程的,可以选择升学进入本地的大学(仅4所,全部是公立研究型国立大学,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如果申请失败或者不打算申请大学的,则进入职业课程方向,毕业后取得相应学历和证书,通常从事商业、金融类的工作。此外还有少数学生会选择去美国或其他国家读本科,但是比例非常小。 不论最终选择哪条道路,每个香港中学生从入学起就要为将来做打算,必须努力读书以便能申请到好学校和好专业。因为香港的教育体系是完全与就业接轨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考虑将来是否会对自己事业发展有帮助。所以香港的教育体制可以说是完全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导向的。 许多家长从孩子小学开始就拼命给他们在各方面打基础,生怕输在别人后面。除了学习外,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压力非常大。学生们也都很累,他们每天很早起来上学,晚上回家还要做功课一直到很晚。

不过虽然看起来香港中学教育体制很严格,但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却非常融洽,课堂上的气氛也很活泼。不同学校之间由于老师学生彼此互不干扰,所以教学方式和风格也各有特点。总体来说,香港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偏重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且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力。所以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香港的教育体系都能为他们找到适合的出路。

冉函冉函优质答主

书院中学的概念,与内地的书院中学不太一致。19世纪英国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为了传播基督教教义和教规,培育教友,首先在香港、澳门等地先后设立教会书院、书室等。如马礼逊学堂、裨治文书院等。19世纪后半叶,内地开埠通商,外国传教士纷纷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其他地方建堂设教和从事教育。他们将在中国地方的学校统称为书院,而且所设教育机构都是兼事小学和中学教育,小学和中学没有分家,是合为一体的学校,因此他们称为的书院就是兼收小学和中学学生的学校,是中学的前身。所以,书院中学中的“书院”二字,不是指其教育阶段,而是特指其名称源流。

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逐步发展,除在通商口岸外,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乡镇的教会中,一般也设立附属小学,有的也附设中学。在名称上,一般将只设小学的学校称学塾(内地译作“书室”)。同时,为了与西方文教制度逐步接轨,也有的将初等教育阶段的学校称小学,中学阶段的学校称中学,并在“中学”前面加上“书院”,以示其名称来源,于是便出现了书院中学或“××书院中学”、“××中学(书院)”的名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