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艺术为什么?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艺术”。 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理智系统(也就是大脑),另一个是情感系统(包括各种生理反应和内分泌功能)。 这两种系统并不是孤立运作的,而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举个栗子:
A:妈妈我失恋了,好难过啊!
B:宝贝,妈妈看到你了,你快过来。
A:我不!我现在只想一个人静静…
B:可是我要你!现在立刻马上!到我怀里来!
A:…滚……
这个例子很拙劣,但道理是对的。当人们遇到情感上的打击时(例如被分手),理智上虽然知道“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但情感上依然会痛苦难忍、茶饭不思。这是因为情感系统在发生作用——它觉得受到伤害,所以想要反击(比如拒绝吃饭、睡觉)或者逃离(逃避对方,也不想认识新的人)。 但如果这时有一位理性的朋友,以理智的方式对待你(分析利弊、鼓励向前看等等),那么你的情感虽然还是会痛苦,但理智却可能让你逐渐冷静下来,最终接受事实,走出阴影。换言之,理性虽然无法直接消除情感系统的痛苦,但它可以把注意力引向别处,让人不再沉浸在被伤害的情绪之中。 同理,当有人看到一幅漂亮的图画、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或听到一段精彩的故事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让人兴奋、激动、心情大好。这时,理性就会对这种情绪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实美极了”“确实是难得的佳作”“故事情节发展的确扣人心弦”,从而使情绪更加浓烈,感受也更为深刻。
所以不难看出,理性与感性其实就像是一体两面的两面体,彼此交织、相互影响。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俄国艺术往往给人一种“理性大于感性”的印象呢?我的答案是:因为俄国(以及前苏联)的文化传统更青睐于理性的思考。
从康德、尼采到弗洛伊德再到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和科学在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而俄国(及其前身苏联)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自然对于理性和逻辑更加重视,因此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更加偏向于理性的认知。 而中国虽受儒家思想(理性占据半壁江山)的影响,但更有特色的是“感性至上”。这从《红楼梦》比《三国演义》拥有更多的读者就能看出来。
PS. 题外话,个人认为国内理工科的教育过于偏重理性思维、理科生太过于崇尚逻辑(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以至于忽视了对感性的培养和训练。这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