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扎堆?

璩佳国璩佳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扎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扎堆儿”的意思是“聚集成堆” 换句话说就是,一群事物集中在一起。 所以从定义上看,“扎堆”这个词本身并没有说明原因。它只是一种客观描述的现象而已。 但是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体验,一般我们把“扎堆”称之为一种“负面”现象。这是因为:

1、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我们生活周边(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所以比较耳熟能详;而且因为贴近生活,所以也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2、这种现象多存在于缺乏有效管理和规划的领域或场合。因为没有规划,所以就容易出现各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而这类行为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甚至厌恶的情绪反应。

3、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人们自主自发进行的活动中。因为它是自发的,所以很难通过设定一个目标或者制定一条路线等方式来引导它的发生。这种没有目的的聚集,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动,从而引发厌烦的情绪。 总之,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经常会用“乱哄哄”“乌泱泱”“密密麻麻”等词语来形容这种现象。可见,这种无序的聚集,确实是容易给人生出杂乱无序、甚至混乱的感觉——而这正是会引发负面情绪的原因所在。 而相比之下,那些需要集体共同完成的活动,比如说登山、远足、徒步旅行等等,虽然也是有群聚效应的,但却不会给我们带来杂乱无章的感受。因为这些活动通常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比如爬山要登顶,远足要走50公里),所以即便有人走错路或者掉队,也不会对整个活动的进程造成什么影响。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虽然是有聚散离合,但总归是有序且可控的。因此不会让人产生多余的焦虑与烦躁。 其实,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确实是需要一定的社交关系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社交关系并不等同于群体或者集体。前者意味着一种社会关系(或者说是人际关系),后者则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二者并非必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来控制自己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批人出现在大众视线中。

比如说同样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你既可以一个人独来独往地完赛,也可以三五好友一起组团完成。关键是你自己是如何选择的。如果选择的是后面一种方式,那就意味着你们需要提前约定好时间、地点和行程安排。这意味着需要打破个体的自由度,增加行动的约束力,才能确保行动的执行和完成。然而,这恰恰也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满足感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付出努力并坚持到底,我们才能最终实现目标,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而那些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低难度目标,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