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为何称钱为刀?
在澳洲生活久了,有一个现象很让人费解:人们谈钱的时候,爱用“刀”这个字。 比如要讨论工资问题,会说“我的刀最近挨磨得差不多了(薪水快要发完了)”; 比如和朋友聊天,说到某个东西便宜,会开玩笑说“我刀呢,你刀呢(我有你的砍价线索哦)” 甚至打电话给朋友约时间见面,如果朋友说“周末有空”,你说“我想周末砍你一刀(我想周末找你玩)”也没什么问题……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澳洲特有的文化,是白人老爷们幽默的产物。但是后来我发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在新加坡地铁里看到小广告“按摩(指色情服务),5新币一次,包你爽歪歪!”,在吉隆坡机场的退税柜台前看到牌子“退烟酒和药品税款,有票就能退,最高20%归你!”都让我觉得,“拿刀砍人”可能是亚洲某些地区特有的一种计价方式。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难道这种计算方式起源于中国? 毕竟在中国古代,很多商品都是按斤两计算的[1],而一斤等于一百钱。所以“一斤棉花”可以替换成“一千文钱”,意思都是一样的。
到了现代,我国的一些产品仍然采用“重量+价格”的方式标价[2],比如“一公斤内钢瓶氧气零售价每瓶65元”。而在澳大利亚则完全反过来看,价格+重量=费用。例如汽油的价格是每升3.45刀,体重(公斤)x3.45刀/升=开车跑一圈多少钱。因此有人说,在澳洲乘车的时候最好别问司机“多少钱一公里”,因为对方可能不懂怎么回答你。
其实,“重量+价格”或是“价格+重量”只是货币计价的两种形式。无论是先重量还是先价格,核心逻辑都是将商品的成本分摊到每个单位上去,最终得到一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种计价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为什么要专门选一种方式来计价呢?原因恐怕只有一个:方便记账。如果以重量来计价,那么每一笔交易都要称量一下货品的重量,这样比较麻烦。而如果采用价格来计价,每次交易都需要记录收入及支出,同样麻烦。相比之下,如果是重量价格混合式的计价方式就省事多了,只要记住总消费金额数,换算就可以了。
所以说,“用刀来计算钱”很有可能是一种泛亚洲地区的通用做法,只不过在中国历史上被重量计量取代了而已。而它之所以能在近代重新兴起,恐怕得益于我国的经济崛起。当中国商品开始遍布世界各地时,我们使用“重量+价格”的计价方式也影响了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