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第一学校是哪里?
西岸第一学校的位置,现在没有具体的研究报告支持。 比较主流的看法有四:
1. 西周成康时期(前1046-前995)的雒邑(即洛阳),因为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铜器铭文。但此处的“学”是官办学校,面向贵族子弟,与私学并存。 也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学府在长安(今西安)。理由是在西安西郊的镐渭之滨出土过西周的青瓦片,上有彩绘陶文“学”字;另外周原遗址也发现过“大学”瓦当。 还有学者认为周代的学府在洛邑北郊的邙山。理由是《礼记·檀弓下》记载了公元前720年(周桓王二十年)郑伯如周葬仲叔段于杜(杜氏陵墓所在之地),“及其葬也,公孙阏与赵盾争车。”公孙阏所住的地方叫杜,而杜就是今洛阳东北的缑氏镇。再结合周代墓葬多在北,而汉唐以后墓葬多在南的特点,推断周代的学校应该也在城北的邙山一带。 还有一种看法较为特别,认为是位于今天陕西省眉县的周城遗址。理由是东周时期的秦献公将其都城从雍城(宝鸡市凤翔区)迁到渭河边的周城,并在这里建造了大学。
2. 东周时期,随着战国列国的变法,私学兴起,各国都大力创办教育,因此国都及周边地区应当都是学校集中的地方。此时最有条件成为第一学校的,可能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和魏国的李悝学堂。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私人讲学院所,聚集了天下最优秀的学者,“诸子百家”大部分人都曾在这里讲过学。 至于魏国的李悝学堂,据说是李悝本人编写的《法经》在这里传授给弟子,后来韩非也来这里学过法家之学。李悝本人也就是在此地开始实行变法的。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大一统举措。其中就有专门设立太学(又称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教授经术,培养执政人才,这是中国历史上国家设立最高学府的起源。 太学的地点在今天的西安市西北约12公里处的秦皇陵园附近,有学者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登邯郸故城》中的“七国明王帝,千秋太上皇。花庭亲把卷,梅室共焚香。”“花庭”可能指的就是太学内的庭苑。不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这里距离秦的都城南门较远,且周围没有其他的宫殿建筑群,因此太学未必就在此处。
4. 汉代的国子学和太学都在长安城中。而汉代的文教政策是以承继先秦的私学为特色,以政府奖励为名,鼓励富庶人家出钱养士,以此扩大官僚基础,巩固政治统治。因此在汉唐之际,私学可能比官方设立的太学和国子学更有名气。 不过到了东汉末期,朝廷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把持,他们利用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垄断教育资源,导致寒门再难出头。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汉灵帝时在北京西南近20公里处兴建太学,企图借京城繁华吸引四方之士来求学。 这一举措收到了效果,使太学重新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