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哪个教育严一点?
大学期间,我们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每天按时上课下自习;宿舍和教室都有查寝和早晚自习;考试作弊和学生犯法都要受到相应的处分。 当然这些管理和约束对于高中时已经养成独立性格的我们来说还算可以接受。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反而是学校的某些教学方式。比如为了提升外语水平而强制学生早上起来朗读背诵课文,或是要求全班一起跟着录音机里播放的英文歌曲背单词。又比如强行把一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分成一组,互相批改互相对答案来提高成绩(这招真的有用!)还有强制学生做值日生,包括扫地、擦黑板、倒垃圾等等。因为我是住校生,所以这些我都干过。虽然累,但大家在一起也能说说笑笑。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家里特别有钱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不干活,让成绩差的同学给他们帮忙。
到了大二之后,我们学院对学生就放松了很多。除了早晚自习和课间的操以外,其他时间基本上放任自流了。有些课程的老师还是严格把关,需要按时上交作业和完成习题,有些老师就会宽松很多,给同学们更多的自学和思考的空间。期末考试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不会去阅卷,而是由班长和团支书统计每个人的分数。如果谁的成绩不够好看,老师会让学习委员和纪律委员去提醒他(她)。如果是违纪,老师会直接把证据交给辅导员。如果属于学业问题,老师会给予机会补考或重修。至于考试成绩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老师的“心情”。我就有运气比较好的经历。有一次监考老师发现我的试卷有空白的页面,应该会扣分或扣卷面分,结果老师说:“算了,给你的试卷零分也拉不回来,给你10分鼓励一下。”有了这10分,我的科目就能及格了……所以在大学的后期,我基本没怎么上过课,在寝室里面看书也能通过。尤其是到了考研前夕,很多老师也会给我们“通融”。
总之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不是太出格,大多数老师都是不会跟你较真儿的。如果你能主动和老师打交道,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哦~
在日本,只要一提“考试地狱”、“教育地狱”、“升学战争”、“大学战争”等,人们就会议论纷纷。这些词儿在日本教育界带有习语的性质,为人们所熟悉。它们是日本考生紧张地进行“突击复习”以及社会为他们创造复习应考条件的概况的写照。
“考试地狱”的名称在日本叫“试炼修罗场”,“修罗”是印度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战神,日本取其“地狱”的意思。日本“读卖新闻”1975年夏季报道说,有十万人住在旅馆里备战似的为入学考试作准备,这一消息在社会上造成强大反响。在“升学战争”和“大学战争”达到非常尖锐化的时候,日本某些有影响的报刊纷纷报道那些因未能进入大学或者其他学校而自杀的青年学生增多的消息,甚至称日本是“教育地狱”。
日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升学时完全靠考试成绩,教师的介绍信不予考虑。例如学生如果想报考中学,就得出示小学毕业考试的分数。因此分数成了“升学券”,决定学生今后一生的成败。
日本的学生负担太重。在日本有“儿童不是为学习而是为玩儿生的”的谚语,但实际上,儿童的一生在小学毕业时就已决定,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考试做磨练。在日本小学有放学后继续在校学习到傍晚的“留守处”,学生在那里复习功课、做家庭作业,教师给以辅导。但是,大部分家长不愿意给孩子选择这种“留守处”。他们把孩子送到校外的“学习馆”、“学习沙龙”、“自由学校”、“智力开发中心”等着重发展智力的补习学校,使之学会考试时所必需的技能。
在日本,入学考试制度是在19世纪末日本废除“藩”制、实现全国统一期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时候,封建割据时期培养武士的私塾,逐渐为普及普通教育并从这个基础上培养国家需要的干部人才的学校所取代。随着这种转变,入学考试制度日益发展成为一种严格的强制性的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对于有才能的人的需求日益增长,入学考试成了决定一个人的将来道路的一种制度。例如,报考大学的学生中实际上能录取到大学的只占半数左右,因此考试竞争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