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读本科值得吗6?
这个问题我两年前问过我那刚上高中女儿,现在她已在美国大学本科毕业并考取了美硕。 当时她刚刚收到两份offer,一所是位于西海岸UW-Madison的ED(Early Decision 一种提前录取的方式),另一所是位于东海岸的UPenn的RD(Regular Decision),这两所学校都是美国综合排名比较靠前的学校,专业都是她热爱的经济学。因为ED只有一封录取通知书且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一旦接受了ED的录取就必须就读该学校;而RD则有选择的机会,如果录取了就可以任选其中一所。当然如果都不录取也可以再申请别的学校。
女儿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非常激动地打电话告诉我这一喜讯,我则平静地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去那读书呢?” “因为那里是‘最聪明的人’呆的地方!”她不假思索的回答。 “那你认为你最聪明了吗?” “我认为我最聪明!” “既然这样,妈妈希望你做出这个决定——放弃那个号称‘最聪明’人的摇篮,而选第二个学校,尽管它的排名没有第一个高;同时希望你在新的环境中,结识更多比你聪明的学生,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你会因此改变你刚才的看法。”
电话那边沉默了…… 过了一会女儿语调轻松了许多:“妈妈,您说的很有道理……” “不过先别忙着下结论,等去了那边跟同学们交流之后,说不定你会喜欢那里的,毕竟那是‘最聪明的人’聚集的地方啊!” “可是我要和我的朋友在一起”… … “妈妈希望你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而不是被别人影响。如果你最终发现自己错了,可以再回来跟我们讨论,但我们不会以你已经是一届大学毕业生为理由拒绝你。”
最后女儿选择了ED的学校,因为她觉得在那里可以认识更多“最聪明的人”;然而进入校门后,她却觉得自己与那些“最聪明的人”有隔膜,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她的同学都拥有比她更好的学习背景,更有趣的课外活动,也更爱看书。她感到自己和这些高智商的同学有些差距,这种落差让她感到沮丧和自卑。
于是她给我写了长长的信,倾诉自己的苦恼。我在回信中告诉她一个亲身的经历: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也是从“最聪明的人”聚集的地方跳出来,到了另一个看似更“蠢”的学校(指GPA分数和学生们普遍以为的难度系数而言),开始新的人生旅程。虽然一开始我也很不适应,觉得自己被“淘汰”了;但五年后,当我从那个“差学校”毕业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我的性格更适合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
我告诉女儿,人就像一块海绵,你待在哪里,你便会吸收哪里特有的人才养分。你不必总是试图挤进那“最聪明的人”聚集的地方,因为那里或许不是你这块海绵最适合的存放地点。当你不再企图成为别人眼中的“最聪明”时,你才会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