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移民新加坡的是哪里人?
1896年至1920年间,有将近5000名中国人移居到了新加坡。他们大多数是福建人和广东人 ,在1910年到1917年间达到顶峰 (19世纪末新马华文报纸《南洋商报》有载)。
这5000人中的绝大部分是到新加坡从事劳工的,他们在新加坡的橡胶园、锡矿、木材和种植园内工作。
此外还有大约5000人的中国女性在新加坡定居,她们大多是随同丈夫前往的新娘,但也有不少人是被贩卖过来的奴隶。这些女性在新加坡也受到当地男人的轻视和歧视,经常被辱骂为“猪”或“臭女人”;而且一旦她们的丈夫离开新加坡回到中国,这些女性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沦落到街头乞讨或是出卖身体的地步。
除了东南亚的华人以外,北美和欧洲也有华人在19世纪初往新加坡迁移。其中一部分人是跟随太平天国运动的残余势力来到马来亚,并在那里开始从事垦荒的活动;另一些人则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离开中国的沿海地区。 新加坡的第一所华文学校——“萃英书院”就是由这一时期的移民创办的。它是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后第三个有华文学校存在的国家。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批亚裔民众从印度和非洲等地来到新加坡谋生。据统计,至1931年,共有约8.4万名亚裔居民生活在那里(占当时新加坡总人口的14%)【注】,其中以华裔最多,达4.9万人;其次为印度人,约有2.7万人;第三为泰米尔人,约有1万人。